“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处古鱼凫王国腹心地带的四川省温江中学,是一所有着近九十年光辉历史的蜀中名校。
根据民国十年(1921年)《温江县志》所载历史文献查明,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前,温江县尚未正式建立中学。但温江中学的前身,则可上朔至清朝晚期。其间经历了清末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几个历史阶段。民国十六年(1927年)温江县年期师范学校停办后,卸任校长何学章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在县城西街增修校舍筹办“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第一批招收小学毕业生30名,从此开创了温江中学的历史。学校校址几经变迁:由温江川主宫后的城隍庙而东獄庙,而文庙,而文昌宫,而武庙,均坐落在文化富集区,吸古蜀文化之精髓,得鱼凫先王之灵气,使学校平添了悠悠古韵。
1、温江中学的滥觞——温江万春书院
温江万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旧址在温江县城文庙西隅,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它是当时温江县“作育人才”的主要学府。从当时接纳就读的学生所受的教育文化程度来看,它可被看作温江县中学的滥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变法维新”潮流的影响下,罢科举废旧学,进行学制改革。温江知县赵家蕙把万春书院改为“学堂”。由制府学务处派县人雷学传(前清廪生、旧《温江县志》编修)任“总理”,先设师范专习所——又称“蒙师传习所。”招收学生42名,传习三月毕业后分派到城、乡各初等小学任“教习”。这批学生的文化程度,均与以后的简历师范,初中程度相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师范传习所又改为温江县高等小学堂。次年雷学传去职,由当时官费赴日本“宏文师范学校”留学毕业的文柱和王运新二人接办(文柱任校长,王运新任视学),校址在原和宁门内“考棚”旧址,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新学”。
民国二年县人李光价等创立“乙种工业学校”,嗣后停办。自民国元年(1912年)起,温江即设置女子小学校,校址在城内东街原“文昌宫”内。该校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附设二年制女子师范讲习所一班,学生14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即改为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的女生班。由于在旧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自民国元年起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温江县除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万春书院改为“学堂”,先设师范传习所,旋又将师范传习所改为高等小学堂以及民国元年设立的县立第一女子学校和后来设立的年期师范学校以外,温江县还没有正式中学的设置。
2、 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的创办(1929年——1935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原温江县年期师范学校停办,地方热心教育人士为增进学生程度及培植人才起见,倡议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正式招生一班,计50余人,实行春季始业,从此,温江县第一次办起了一所男子初级中学,校名是“温江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21年(1932年)春,添招女生1个班,计46人。至民国24年(1935年)9月停办,历时6年半,共招学生8个班(春季始业,一年招生一次。民国21年春增招女生1个班),400余人。毕业5个班,计100余人。温江县立初级中学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培养了一批人才。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处于西街川主宫后,城皇庙侧,其西北连接民家杂院;东南毗邻戏园(城皇庙),喧杂之声,妨碍教学,因此呈请迁校。报经省教育厅核准,于民国22年(1933年)2月迁往文庙。
3、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的恢复与重建(1939年——1949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温江县立初级中学在停办四年之后又正式恢复。温江县初级中学名义上是恢复,而实际上则是重建。由于原校文庙的校址校舍以及图书设备均已移作他用——为“师训班”占去,乃借用西马道街原城区小学旧址,加上维修和重建校舍,增添设备,招生开课。次年春,又将城关东街的“武庙”毗连的“文昌宫”原址拨给学校整修,作为女生部校舍。
温江县立初级中学恢复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招收男女新生各二班,计有男生135人,女生100人,编为四个班进行教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季第二届新生入学,全校共有男生229人,女生159人,合计388人,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校已增至十二个班,比停办前的规模大得多了。
4、温江县立女子初级中学的设立
温江县立初级中学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恢复重建后,即附设有女生部,后因班次逐年增加,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校学生已增至645人,女生已达300余人,分校条件已经具备。次年(1943年)八月,温江县政府应地方人士和校长周开培的请求,转呈省教育厅批准,将原附设在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的女生班临时改为“温江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址、校舍仍就原文昌宫、武庙、药王庙连通的女生宿舍加以维修改造,由县府另拨经费,单独办理。
5、温江中学
1950年9月温江县男、女初中合并后,合校后的校名是“温江县初级中学。”由中共温江县委第一书记李光同志兼任校长。 1952年5月温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张光汉为校长。1950年初,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温江中学认真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在两三年内学生人数显著增加。1950年春入学学生仅201人,1951年春即增至472人,1952年增至699人至增设高中班;1953年秋季全校学生增至863人。以后学生人数连年增加,发展极为迅速。学校的教职员数也由44人,增加到了61人。
从温江中学的前身——温江万春书院,走出了英姿勃勃的少年王光祈,他日后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欧洲音乐博士、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开创者和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杰出的音乐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与文学泰斗李劼人、革命先驱李大钊、毛泽东等邂逅于中国现代历史的风云之中,是一个始终让毛泽东挂念的人。
这里也曾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的足迹: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曹狄秋同志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曾在温中担任过训育主任,同时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任温江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地下党员齐亮(齐晓轩)、马秀英(马岫)解放前均在温江中学以教员身份从事过党的地下活动,后由于叛徒出卖被捕,解放前夕在重庆渣滓洞光荣牺牲。他们是长篇小说《红岩》中描写的英雄群体中的一员。革命传统一脉相承,光辉业绩万古流芳。
温江中学从1927年诞生以来,风雨兼程,已走过近90年的坎坷之路,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和不断壮大的辉煌历程。早在1952年,学校即被原温江专区行政公署确定为温江地区重点中学,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2001年5月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的检查验收,成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学,2013年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这里孕育了共和国将军、科学院院士、亚运会冠军、全运会冠军。温江中学还先后获得了“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江安河不舍昼夜,见证了温中人生龙活虎般传承鱼凫王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育英亭”庄严肃穆,聆听了温中人引领时代、不断发展的一路壮歌。今天的温江中学,事业同时代媲美,人才与日月争辉,傲立古蜀大地,名驰中华家园,成为四川基础教育界的一个制高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征程中,温江中学将充分发挥“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作用,用全新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全国闻名,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名校。
1950年9月温江县男、女初中合并后,合校后的校名是“温江县初级中学。”由中共温江县委第一书记李光同志兼任校长。 1952年5月温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张光汉为校长。1950年初,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温江中学认真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在两三年内学生人数显著增加。1950年春入学学生仅201人,1951年春即增至472人,1952年增至699人至增设高中班;1953年秋季全校学生增至863人。以后学生人数连年增加,发展极为迅速。学校的教职员数也由44人,增加到了61人。
温江中学从1927年诞生以来,风雨兼程,已走过近90年的坎坷之路,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和不断壮大的辉煌历程。早在1952年,学校即被原温江专区行政公署确定为温江地区重点中学,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2001年5月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的检查验收,成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学,2013年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这里孕育了共和国将军、科学院院士、亚运会冠军、全运会冠军。温江中学还先后获得了“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江安河不舍昼夜,见证了温中人生龙活虎般传承鱼凫王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育英亭”庄严肃穆,聆听了温中人引领时代、不断发展的一路壮歌。今天的温江中学,事业同时代媲美,人才与日月争辉,傲立古蜀大地,名驰中华家园,成为四川基础教育界的一个制高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征程中,温江中学将充分发挥“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作用,用全新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全国闻名,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名校。
温江县立初级中学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恢复重建后,即附设有女生部,后因班次逐年增加,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校学生已增至645人,女生已达300余人,分校条件已经具备。次年(1943年)八月,温江县政府应地方人士和校长周开培的请求,转呈省教育厅批准,将原附设在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的女生班临时改为“温江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址、校舍仍就原文昌宫、武庙、药王庙连通的女生宿舍加以维修改造,由县府另拨经费,单独办理。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温江县立初级中学在停办四年之后又正式恢复。温江县初级中学名义上是恢复,而实际上则是重建。由于原校文庙的校址校舍以及图书设备均已移作他用——为“师训班”占去,乃借用西马道街原城区小学旧址,加上维修和重建校舍,增添设备,招生开课。次年春,又将城关东街的“武庙”毗连的“文昌宫”原址拨给学校整修,作为女生部校舍。
温江县立初级中学恢复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招收男女新生各二班,计有男生135人,女生100人,编为四个班进行教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季第二届新生入学,全校共有男生229人,女生159人,合计388人,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校已增至十二个班,比停办前的规模大得多了。
民国十六年(1927年)原温江县年期师范学校停办,地方热心教育人士为增进学生程度及培植人才起见,倡议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正式招生一班,计50余人,实行春季始业,从此,温江县第一次办起了一所男子初级中学,校名是“温江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21年(1932年)春,添招女生1个班,计46人。至民国24年(1935年)9月停办,历时6年半,共招学生8个班(春季始业,一年招生一次。民国21年春增招女生1个班),400余人。毕业5个班,计100余人。温江县立初级中学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培养了一批人才。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处于西街川主宫后,城皇庙侧,其西北连接民家杂院;东南毗邻戏园(城皇庙),喧杂之声,妨碍教学,因此呈请迁校。报经省教育厅核准,于民国22年(1933年)2月迁往文庙。
温江万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旧址在温江县城文庙西隅,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它是当时温江县“作育人才”的主要学府。从当时接纳就读的学生所受的教育文化程度来看,它可被看作温江县中学的滥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变法维新”潮流的影响下,罢科举废旧学,进行学制改革。温江知县赵家蕙把万春书院改为“学堂”。由制府学务处派县人雷学传(前清廪生、旧《温江县志》编修)任“总理”,先设师范专习所——又称“蒙师传习所。”招收学生42名,传习三月毕业后分派到城、乡各初等小学任“教习”。这批学生的文化程度,均与以后的简历师范,初中程度相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师范传习所又改为温江县高等小学堂。次年雷学传去职,由当时官费赴日本“宏文师范学校”留学毕业的文柱和王运新二人接办(文柱任校长,王运新任视学),校址在原和宁门内“考棚”旧址,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新学”。
民国二年县人李光价等创立“乙种工业学校”,嗣后停办。自民国元年(1912年)起,温江即设置女子小学校,校址在城内东街原“文昌宫”内。该校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附设二年制女子师范讲习所一班,学生14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即改为温江县立初级中学的女生班。由于在旧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自民国元年起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温江县除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万春书院改为“学堂”,先设师范传习所,旋又将师范传习所改为高等小学堂以及民国元年设立的县立第一女子学校和后来设立的年期师范学校以外,温江县还没有正式中学的设置。